【返工血淚史】受夠龍翔道擠塞?將有首條屯門東九繁時線改行東九龍走廊

【返工血淚史】受夠龍翔道擠塞?將有首條屯門東九繁時線改行東九龍走廊

【返工血淚史】受夠龍翔道擠塞?將有首條屯門東九繁時線改行東九龍走廊

Advertisement

乘搭路面公共交通的打工仔,難免在上班與歸途期間遇上交通擠塞。在車內心急如焚怕遲到的滋味並不好受,相信這對於每天往返大西北與觀塘的人有更深體會,除了觀塘道「老母級」發難之外,途中龍翔道的路況也是極不穩定,但不久之後或可能有番新景象。

根據「香港交通‧資訊網」引述屯門區陳有海議員的消息,運輸署批准九巴繁忙時間路線258X(屯門寶田邨至觀塘碼頭)於下周二(5月3日)起調整上午往觀塘碼頭方向班次的行車路線,避開龍翔道!

Advertisement

延伸閱讀:【區區打工仔】返工選擇金鐘定觀塘?網民幾乎一致選擇○○

 

258X新行車路線係點樣?(按圖了解)

 

現有路線

往觀塘碼頭途經:鳴琴路、田景路、青田路、震寰路、大方街、大興街、石排頭路、鳴琴路、青雲路、皇珠路、屯門公路、北行支路、青山公路-大欖段、南行支路、屯門公路巴士轉乘站、北行支路、青山公路-大欖段、南行支路、屯門公路、青朗公路、青衣西北交匯處、長青公路、長青隧道、青葵公路、呈祥道、龍翔道、觀塘道、偉業街、天橋、啟祥道、宏光道、常悅道、常怡道、宏照道、海濱道、順業街、偉業街及觀塘碼頭廣場通路。

修改後路線

往觀塘碼頭途經:鳴琴路、田景路、青田路、震寰路、大方街、大興街、石排頭路、鳴琴路、青雲路、皇珠路、屯門公路、北行支路、青山公路-大欖段、南行支路、屯門公路巴士轉乘站、北行支路、青山公路-大欖段、南行支路、屯門公路、青朗公路、青衣西北交匯處、長青公路、長青隧道、青葵公路、西九龍公路、連翔道、佐敦道、加士居道、漆咸道南、漆咸道北、東九龍走廊、啟德隧道、啟福道、啟祥道、宏光道、常悅道、常怡道、宏照道、海濱道、順業街、偉業街及觀塘碼頭廣場通路。

車站變動

取消車站:啟祥道西行「香港輔助警察隊總部」對面;新設車站:啟祥道東行「啟成街」機電工程署總部外

 

網民究竟點樣睇?(按圖了解)

網民:呢啲線係應該每日根據路面環境決定行邊條路,而唔係鎖死行一條路,有意外塞死都照隊埋去。

網民:呢個咪就係繁忙時間巴士客量一路跌嘅原因,塞車照隊埋去唔會搵路走,行車時間唔穩定,返工客預唔到時間咪唔搭。

網民:究竟西九龍公路佐敦出口+佐敦道+加士居道+漆咸道近紅隧口塞啲,定係呈祥道+龍翔道+觀塘道死亡交叉塞啲?

網民:朝早佐敦道無咁塞。

網民:今時今日既科技,其實應該有能力做到部車去到將近尾站嘅時候,由控制中心按當刻交通狀況,向車長發出指示行邊條路。

網民:無㗎啦!啟成街加得站就唔可以佐敦有事時,走返龍翔㗎啦。

網民:可能呢次改動為日後有機會改行中九龍幹線作準備。

龍翔道平均每3日一宗交通意外

根據警務處於2021年5月遞交給黃大仙區區議會轄下交通及運輸事務委員會的「黃大仙區交通意外傷亡報告」,龍翔道於該年2月、3月及4月分別發生8宗、10宗及11宗交通意外,即平均每3日便發生一次交通意外,並佔當區交通意外總數約20%,甚為驚人。

香港交通越見擠塞,九龍區路面平均車速屢創新低。運輸及房屋局數字顯示,九龍區於2019年上午繁忙時間平均車速為每小時20.6公里,比傳統商業區港島的每小時21.5公里更低。

對於繁忙時間路線避開龍翔道的改動,有網民表示歡迎,認為「大西北居民應開始減少依賴老龍(龍翔道)同埋老母道(觀塘道)」,但同時有人擔憂新行車路線會受到紅隧車流倒灌至加士居道影響。

日日返工搭同一班巴士但點解會越嚟越塞?觀塘10年內交通流量升五成?即睇各區近年交通平均車速,另附送觀塘交通流量變化:(按圖了解)

延伸閱讀:【職場熱話】打工仔嚴選5大最痛苦返工地點 「榜首」花落誰家?

延伸閱讀:【返工血淚史】第一日觀塘返工有乜要注意?打工仔:打定辭職信

延伸閱讀:【職場抉擇】住大西北返觀塘定太古? 要返工又遠又得閒 定又遠又忙?

延伸閱讀:【返工血淚史】返工來回三四個鐘無人生?新入伙皇后山邨出旺角要幾耐?

Get lastest jobs, career news and
job invitations on-the-go.

Download the CTgoodjobs app

Stay on website
Looking for jobs?

We use cookies to enhanc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website. Please read and confirm your agreement to our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and Conditions before continue to browse our website.

Read and Agr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