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簡稱「WHO」)在2024年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患癌的新症數字約有2,000萬人,當中有接近1,000萬人死亡。至於香港方面,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報告指,2021年香港有38,462宗癌症新症,而死亡個案就有15,108宗。腫瘤可分為良性及惡性腫瘤兩種,而你又知道甚麼是「原位癌」嗎?如不幸發現患癌,又應該怎樣做?本文整理了有關「原位癌」的定義、成因、種類及治療方法。
Table of Content
甚麼是原位癌?
腫瘤可分為良性 (Benign) 和惡性 (Malignant) 兩種,惡性的腫瘤俗稱癌。良性腫瘤的細胞會駐足它們原發的位置,不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分。
Advertisement
惡性腫瘤在最初形成的時候,亦會停留在原發部位上,故稱為「原位癌」。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又稱0期癌症,是指早期的癌細胞僅在其原始發生的組織或器官內生長,尚未侵略或擴散到其他部位。
如在「原位癌」階段及早發現癌症,治療成功率和存活率相對較高。相反,如未能及時發現及治療,癌細胞則有機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變成「侵略性的癌症」,亦稱之為繼發性癌症 (Secondary cancer) 或轉移性癌症 (Metastasis),治癒及存活率便會大大下降。
按圖即睇原位癌的簡介︰
延伸閱讀︰【癌症症狀|癌症原因】癌症先兆難察覺?一文看清治療方法、原因及期數解讀
原位癌的成因是甚麼?
癌症並非傳染病,惟目前醫學界尚未能完全掌握癌症成因,但有眾多數據顯示癌症或與以下多項因素有關:
►環境因素:包括空氣、食水、食物污染、長期曝露於陽光中的紫外線輻射、長期接觸有害致癌化學物品(例如石棉等)
►不良生活習慣:吸煙、酗酒、長期進食加工食物、壓力過大
►遺傳因素:如有家族患癌史,例如前列腺癌、乳癌或大腸癌,患上此類癌症的風險會較高
►病毒感染:受到某些病毒感染會引起癌症,例如可經性接觸傳播的人體乳頭瘤病毒(HPV),七成以上的子宮頸癌均由HPV引起
►慢性疾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會導致結腸癌
延伸閱讀︰【自願醫保懶人包2024丨扣稅攻略】自願醫保有咩優/缺點?同傳統醫保有咩分別? 保障範圍包啲咩?
常見的原位癌有哪些種類?
原位癌大致上可分為鱗狀細胞原位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 和腺原位癌 (Adenocarcinoma in situ) 兩種。
►鱗狀細胞原位癌:癌細胞於鱗狀細胞開始增長,細胞呈扁平形狀,常見於皮膚、子宮頸癌、肛門癌和陰道癌
►腺原位癌:癌細胞於腺細胞(負責分泌的細胞)增長,常見包括乳癌、肺癌、結腸癌、胰臟癌等
常見的原位癌包括乳癌原位癌、子宮頸癌原位癌、皮膚原位癌、膀胱原位癌及大腸原位癌:
原位癌大致上可分為鱗狀細胞原位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 和腺原位癌 (Adenocarcinoma in situ) 兩種。
►鱗狀細胞原位癌:癌細胞於鱗狀細胞開始增長,細胞呈扁平形狀,常見於皮膚、子宮頸癌、肛門癌和陰道癌
►腺原位癌:癌細胞於腺細胞(負責分泌的細胞)增長,常見包括乳癌、肺癌、結腸癌、胰臟癌等
為什麼乳癌常常與原位癌扯上關係?
根據資料顯示,37% 乳癌患者被確診為原位性乳癌,當中 85% 原位性乳癌患者屬於DCIS,而有 20% 至 30% 的DCIS患者會病變成惡性乳癌或侵略性乳癌。
正如以上所說,在 2 種乳房原位癌中(DCIS及LCIS),乳房腺管原位癌(DCIS)較具侵略性和多樣性,形態有固體狀、粉刺狀等,較 LCIS 更易變成惡性癌症,發現後應盡快切除及醫治。
子宮頸癌原位癌
子宮頸原位癌 (Cervical carcinoma in situ,簡稱CIS) 的癌細胞僅存在於子宮頸表層,大部分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 感染引起。
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需要透過子宮頸抹片等檢查才能確認。
皮膚原位癌
皮膚原位癌 (Cutaneous carcinoma in situ) 的癌細胞僅存在於皮膚的最外層,通常是由長期暴露於陽光的或其他致癌物質引起。
常見類型包括鱗狀細胞原位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 和基底細胞原位癌 (Basal cell carcinoma in situ)。
鱗狀細胞原位癌常見於皮膚暴露部位,如臉部、耳朵、頭皮、手臂和腿部,而基底細胞原位癌則常見於頭皮、臉部和頸部。
皮膚原位癌初期皮膚會出現紅色鱗狀斑塊。
膀胱原位癌
早期症狀包括無痛性血尿、小便疼痛、常常尿急等。
可透過驗血及膀胱鏡檢查進行更多的診斷。
大腸原位癌
一旦大腸出現的腺瘤性瘜肉演變成惡性腫瘤,並停留在結腸或直腸的內層,就會定義為大腸原位癌。
早期的大腸癌或無明顯症狀,一般建議50歲以上人士定期接受腸鏡檢查。
延伸閱讀︰【職場健康】大腸癌會有咩症狀?食得太多肉、久坐不動增加患病機會?
常見的原位癌治療方法?
步驟一︰切除手術/放射治療
步驟二︰服用抗荷爾蒙藥物
步驟三︰輔助性放射治療/重建手術
另外,術後或會按病情以電療、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作輔助治療。
►手術切除:若癌腫瘤較大,或已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手術切除治療是一個比較徹底的方法。醫生會直接將腫瘤及周邊組織切除。
►放射治療(電療):放射治療(又稱為電療)是以直線加速器發出高能量輻射(X光)殺死癌細胞或停止其增長。
►化學治療: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在生物學和增生特性方面有所不同,化療能針對性抑壓癌細胞生長或直接殺滅癌細胞,達至治癌作用。
►標靶治療:標靶治療藥物透過干擾癌細胞生長和存活的特定分子來達至治療,紓緩及穩定病情的作用。
►免疫治療:免疫治療藥物並非直接殺害癌細胞,而是増強自身免疫系統能力去對付癌細胞。
延伸閱讀︰【保險急症室】癌症保險邊間好?一文看清各大保險公司癌症保障!
如何減低癌症風險?
癌症並不能預防,但我們可從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著手,幫助減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戒煙:避免吸煙和暴露於二手煙,以減低罹患肺癌、口腔癌、食道癌等癌症的風險
►健康飲食習慣:保持均衡飲食,多進食蔬菜、水果、穀類食物和健康蛋白質,減少飽和脂肪、加工肉類和含糖飲料的攝取
►控制體重:過重甚至癡肥會增加癌症風險,如乳癌、結腸癌等
►適量運動:定期進行適量的帶氧運動,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避免過度曝曬:長期暴露於紫外線可能會導致皮膚癌,戶外活動或工作時應採取適當的防曬措施,如使用防曬霜、戴闊邊帽和太陽眼鏡等
►接種疫苗:根據醫生建議接種相關疫苗,例如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疫苗以預防子宮頸癌
►限制酒精攝取量:酗酒或會增加多種癌症(如口腔癌、食道癌、肝癌等)的風險
►定期身體檢查:定期接受癌症篩查和體檢,有助及早發現癌症和適時接受治療
►減少環境暴露:避免長期接觸致癌物質,如化學物質、重金屬、農藥等
一旦患癌,如何保障健康和生計?
原文刊登於Bowtie,原題為:【原位癌】了解0期癌症的常見種類及治療方法